色导航网址_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_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天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

鹽業之窗

您當前位置:首頁  > 鹽業之窗  > 鹽與風俗

鹽里的乾坤
發布時間:2018-12-04發布者:大連鹽化欄目:鹽與風俗

發布時間:2018-12-04|發布者: 大連鹽化集團|欄目:鹽與風俗

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黑井古鎮,一個融合歷史繁華與現實寂靜的地方。坐在古鎮古院,任由龍川江的小風吹拂,心兒不由自主地四處曼舞。想起了金庸的武俠小說《射雕英雄傳》――

西毒歐陽鋒苦練九陰真經,走火入魔,忘了自己是誰,見人就問:“我是誰?我是誰?”調皮的黃蓉回答:“你是歐陽鋒。”他接著問:“歐陽鋒是誰?”

“歐陽鋒”是他的名字,但是,不過3個字而已。他困惑這3個字到底代表什么?其實,我們有時候也會半夜醒來,一時間不明白:我在哪里?這是什么地方?我是誰?

認識自己,是一輩子的事情。為什么來到黑井,會想起這個古老而永恒的命題?稍稍琢磨,原來,黑井的鹽飽含哲理,其間的思辯性輕輕地就觸動了自己頭腦里那根想問題的神經。哦,鹽里有乾坤啊!

黑與白

黑井出產的鹽,潔白勝雪,黑井產白鹽,卻名黑鹽。

黑井制鹽的炊煙遠在漢唐時就已經彌漫在龍川江邊,并由此有了“煙溪”的別稱。唐貞元十一年,唐使袁滋在《云南記》中記載:“黑井之鹽,潔白味美,惟南詔一家所食。”清末民初,黑井鹽的制作達到鼎盛時期,純手工作坊年產黑鹽達5000噸,南疆數省、邊陲鄰國都以享用黑鹽為榮。聞名全國的云南宣威火腿,自古就必須用黑鹽腌制。黑鹽不僅聲名赫赫,而且,鹽稅可觀,帶來財富。據史料記載,明朝時,黑鹽的稅占云南總稅賦的67%;清朝時,占云南總稅賦的50%;清末民國初年,占云南總稅賦的46%。

古鹽坊曾是黑井造鹽的核心地點,現在成為一個重要景點。向導介紹了制鹽的過程:從鹽井中把鹵水搬出,存入井口的蓄池內,然后用水車將鹵水送至高高的曬鹵架上緩緩澆下,流經架上無數魚鱗般的木片或稻草,流入層層疊疊的曬鹵臺,這是第一道過濾工序。接下來曬鹵,一是蒸發水分,二是過濾鹵水中有毒的硝。曬鹵之后進行煎制,然后收工封灶。鍋鹽一般要經過鋸鹽一分兩半或四半,過磅“刷碼子”(標重量、貼稅票),這樣才成為官鹽。最終,黑鹽由馬幫、鏢局經驛道運出黑井、運往各地。

看著白鹽,卻叫它黑鹽,而且它也以黑鹽聞名天下。這個有趣的事實背后不禁自問:黑與白,所有事物真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顏色嗎?小時候,小朋友們看電影,最愛糾纏大人:“誰是好人?誰是壞人?”長大后才漸漸明白,沒有絕對的好人,也沒有絕對的壞人。而且,標準各人不同,很多時候,對方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好人,可是,卻對別人造成了嚴重傷害,這種情況在道德沒有用、法律管不著的時候格外突出。所以說,人性是多樣化的,每個人自成系統,系統與系統千差萬別。黑與白,不要被表象迷惑。

鬧與靜

近年來,黑井古鎮進行了旅游開發,昆明的街邊廣告牌上時常能見到黑井的名字,還有黑井的一些旅游活動,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不斷涌入。但是,相比鹽都最熱鬧的時候,現在的黑井還不夠火。

武家大院像一位老者,靜靜地站在青山畔、綠水邊,它無言地訴說著黑井曾有的輝煌。大院完全是土木結構,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,歷時20余年完成建設工程。屋子依地勢修筑為三層,分上下兩個四合院,由四個天井組成,共有99間房、108扇門。構成一個“橫三縱一”的“王”字布局,把武家主人“黑井第一灶戶”的霸氣永遠保留了下來。據說大院的主人當年曾請來京城有名的建筑師,設計上還融入了法式風格,堪稱民居建筑的大手筆。

向導為我們描繪了武家的歷史風云:他們是黑井的外來戶,清代后期,武老爺取得了舉人頭名的功名。其3個兒子中,三兒子武維揚后來成為黑井首富。他不但擁有自己的鹽井,還收購了別人的鹽灶,并且成立地方武裝控制了鹽路,幾乎與政府的稅警隊、緝私隊平起平坐。鹽號、銀行、當鋪以及鴉片買賣都為武家帶來了滾滾財源。武家得意之時也是黑井最繁盛的時候,鹽都居住著3萬多人,“黑井千家,皆灶戶也”。

繁華的鹽都,為何沒落?因為黑井制鹽主要依賴煎鹵的方式,也就是用火煮鹵水而得鹽。黑井地區無煤,制鹽所用的柴薪完全來自龍川江兩岸青山上的木材。后來,青山耗盡。運鹽的馬幫又多了一趟生意,就是馱柴進黑井。煎鹽的成本不斷上漲,同時,海鹽像風一樣轉眼遍及內陸各地,它以成本低廉等優勢漸漸在市場上取代了黑鹽的位置。黑井這個千年鹽都慢慢地回歸寧靜。

鬧與靜,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思考。也警醒我們:青山綠水,如果無止境地索用,總有用完的一天。人與自然,該怎樣相處才是和諧?對此,我們已不能僅僅停留在思考階段,必須行動起來了!

苦與甜

徜徉于黑井的街巷中,可以看到各種鹽制工藝品。賣鹽的老人為我們挑選了幾樣特色產品當作紀念品,他隨口說到:“沒有鹽,吃死也不甜!可是,鹽多了就苦。哎呀,吃鹽也有學問哪!”

這讓人憶起網絡上看到的一段視頻。烹飪比賽中,一位選手對菜肴里鹽味的濃淡把握頗有功夫,于是,主持人給選手出了一個難題,做一道素菜,只能放鹽。經過思量,選手憑借自己對鹽的精確掌控,制做了一道叫“素燕窩”的菜肴,贏得最終的冠軍。

鹽里真有乾坤,它提示我們:要有“度”的概念。多了,不行,鹽多會苦。少了,不夠,鹽少不甜。當然,我們把什么事情都做得“恰到好處”,是非常困難的。只不過,心中有“度”的概念,我們就不會對任何事情放任自流、不去把握。至于能不能把握好,是水平和智慧問題。也許,有的事情的“度”很難把握,但我們盡可能把它限定在極限范圍之內,那樣一般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了。

如果,黑井古鎮在以黑鹽聞名的時候,想想“我是誰?”對現狀和未來有所考慮;再想想如何把握“度”,盡可能在鬧與靜中呈上升狀交替發展。或許,古鎮會有不一樣的今天。當然,古鎮自己不會思考,我們要肩負起歷史使命,讓黑井在人與自然和諧的條件下重顯發展之活力,讓它的美麗煥發生機。